星测网

立冬(二十四节气之一)

立冬,二十四节气之一,斗柄指向西北,太阳黄经达225°,于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意味着风雨、干湿、光照、气温等,处于转折点上,开始从秋季向冬季气候过渡。“秋收冬藏”,万物在冬季闭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立冬,是民间“四时八节”之一,在古代我国一些方会在立冬举行祭祀、饮宴等活动,作为重要的节日来庆贺。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冬天季节,阳退阴生,生气闭蓄,万物开始收藏。传统是以“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秋季少雨干燥气候渐过去,开始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立冬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由于地表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孟冬)时期气温虽逐渐下降,但还不是很冷;随着时间推移,强冷空气南下频繁,并越过南岭,天气越来越冷。在北方地区,立冬前就已很寒冷了。

立冬名片

  • 中文名立冬
  • 外文名BeginningofWinter
  • 代表寓意表示冬季开始,万物自此闭藏
  • 气候特点由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过渡
  • 季节冬季
  • 时间点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
  • 太阳位置太阳位于黄经225°
  • 前一节气霜降
  • 后一节气小雪
  • 风俗活动补冬、贺冬
  • 风俗食物草根汤、羊肉汤、饺子等
  • 农事活动耕肥水管理、做好防冻措施
  • 养生滋阴潜阳、少食生冷
  • 三候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 属性二十四节气的十月节令
  • 斗柄指向斗指西北

季节划分

传统四立法

      依据天文划分: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冬季是以立冬(斗指西北,太阳黄经225°)为始点,至下一“立春”结束。“立冬”意味着风雨、湿度、光照、气温等,处于转折点上,开始从秋季向冬季气候过渡。冬,即“终也、万物收藏也”的意思,立冬后万物开始闭藏。反映了气候、物候等多方面特征。
候平均气温法

      依据气温划分:根据气温变化划分,不考虑物候以及降雨量、光照等要素。划分方法采用的是近代学者张宝堃的“候平均气温”法,按候平均气温法划分的四季,以候平均温度(连续5天气温的平均)稳定降到10℃以下为冬季的开始,至候平均温度10℃以上时结束。入冬,意味着气温已稳定下降到10℃以下,天气寒冷了。

著作记载


      立冬
      寒冬景象立冬,十月节。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于坚也。地始冻。土气凝寒,未至于拆。雉入大水为蜃。雉,野鸡;郑康成、《淮南子》、高诱俱注蜃为大蛤。《玉篇》亦曰:蜃,大蛤也。《墨子》又曰:蚌,一名蜃,蚌非蛤类乎?《礼记之注》曰蛟属,《埤雅》又以蚌、蜃各释,似非蛤类。然按《本草》车螯之条曰:车螯,是大蛤,一名蜃,能吐气为楼台,又尝闻海旁蜃气成楼垣。《章龟经》曰:蜃大者为车轮岛屿,月闲吐气成楼,与蛟龙同也。则知此为蛤,明矣。况《尔雅翼》引周礼诸家,辩蜃为蛤甚明。《礼记之注》以谓雉,由于蛇化之说,故以雉子为蜃,《埤雅》既曰似蛇而大,腹下尽逆鳞,知之悉矣,然复疑之:一曰状似螭龙,有耳,有角,则亦闻而识之,不若《本草》、《章龟经》为是,即一物耳。大水,淮也,晋语曰:雉入于淮为蜃。
      《吕氏春秋·孟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高诱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边社稷者,赏其子孙;有孤寡者,矜恤之。”晋崔豹《古今注》:“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又“大帽子本岩叟野服,魏文帝诏百官常以立冬日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