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
节气划分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原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廿四节气有着密切关系。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时间,北斗七星会指向不同的方位,也因此成为上古时代人们判断季节、节气变化的依据,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规律。古老天文学称北斗七星斗柄所指为“建”,“建”代表斗柄顶端的指向。“十二月建”和“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十二月建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在传统文化中,干支时间与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斗柄是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立春为岁首。斗柄指向确定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当斗柄指向正北的“子”位时为冬至节气。
在西汉的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平气法”(即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以土圭测影法在黄河流域测定日影最长、白昼最短这天(日短至)作为冬至日,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日期等分,称为“节气”;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与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平气法”是时间平均法,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计算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平气法”划分的节气,将冬至排在“二十四节气”首位,始于冬至,终于大雪。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定气法”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但排序仍习惯上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的“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所以二十四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定气法”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当太阳运行至黄经270°时为冬至点。
传统节日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的祭祖节日。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传统,以示孝敬、不忘本。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灵,供品主要有三牲饭菜、三茶五酒等。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又被称为“亚岁”、“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古时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
相关传说
周公测影
土圭测影相传冬至节气最早是周公采用土圭法测影测出来的,早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