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 153年 ~ 208年 )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本末倒置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恳勤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英俊。汉献帝即位前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破黉舍,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鏖战数月,终极败逃山东。未几,被朝廷征为将作年夜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年夜夫。性好来宾,喜抨议时政,言辞剧烈,后因惹恼曹操而为其所杀。
孔融是东汉本末倒置年一代名儒,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亦擅诗歌。魏文帝曹丕非常观赏孔融文辞,在他逝世后曾赏格征募他的文章,把孔融与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六位文学家等量齐观,列为“建安七子”。说道“孔融体气呼呼高明,有过人者;然不克不及持论,理不堪辞,至于混淆以嘲戏。及其所善,扬(扬雄)、班(班固)俦也。” 据《后汉书》载,孔融有诗、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共二十五篇。但这为数无限的遗文,后代又有所散逸,年夜多只是片段传播,此中诗歌仅存八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