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孝绪(479~536)南朝齐、梁学者、怒目录学家。字士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省)人。年十二遍通五经。性沉寂,毕生不仕。谥文贞处士。曾普遍收集宋、齐以来王公捂绅所藏图书的怒目录及遗文隐记.把事先四万冷炙卷图书分为“经典”、“记传”、“子兵”、“文集”、“术伎”、“佛法”、“仙道”7个部类.撰成《七录》.在必定水平上总结了前代怒目录学的成绩.成了《隋书·经书志》的主要根据。他有儒学的深沉根柢:“少爱坟籍.长而弗倦”(《七录序》),并确定儒家思惟的巨夫感化。他说:“非夫丘素坟典、诗书礼乐,何故成穆穆之功.致荡荡之化也哉?”(同上)。但他在哲学上,却偏向于道家,以道家的有为思惟为本,以儒家思惟为本末倒置。他说:“夫至道之本.贵在有为;贤人之迹.存乎拯弊弊拯由迹,迹用有乖于本.本既有为.为非道之至,”(《梁书·阮孝绪传》)以为道家思惟与儒家思惟的关联是本与迹的关联.即实质与景象的关联.道家的有为是基本.儒家补偏救弊.只处理社会的景象成绩。又把本与迹、明本与救世截然离开.以为救世就不该明奉.明本就不该干涉世事。他说:“丘、日.(指孔产跟周公)将存其迹,故宜权晦其本;老.庄但明其本.亦宦深抑其迹”(同上)。阮孝绪所说的。本”存在先验的、奥秘的性子。有现实标明,他的道家思惟早在少年时期已开端构成。他在1 5岁时就向其父明白表现遥世保生的道家动向:“愿迹松子于瀛海·追许因为穹谷·嫡保促生,免得耷累”(同上)。他毕生隐居的现实恰好标明他厥后始终保持少年时期所断定的抱负。《梁书》卷五一有传。著有《高隐传》10卷、《七录》12卷。《全梁文》卷六六辑有其部门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