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位于中国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原伊犁地区板块的西部,地处伊犁河以南、天山支脉乌孙山北麓,与伊犁州首府伊宁市隔河相望,西接可克达拉市及哈萨克斯坦。察布查尔县成立于1954年,是中国唯一以锡伯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县。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钟灵毓秀、风光绮丽,有一山(乌孙山白石峰景区)、一水(伊犁河清水湾风景区)、一边(口岸边境旅游)、一园(锡伯族民俗风情园)(国家AAAA级景区),更有靖远寺、图公祠、乌孙古墓、海努克古城、银顶寺遗址等名胜古迹。
截止2019年,县辖13个乡镇。驻县兵团四师67团、69团等单位。全县总面积4132平方公里。截止2018年末,全县总人口达到19.4万人,其中地方人口16.5万人,男性人口9.9万人,女性人口9.5万人;城镇人口8.2万人,乡村人口11.2万人;汉族6.3万人,少数民族13.1万人,由锡伯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回族、蒙古族等25个民族组成。
2017年10月,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通过国家专项评估检查,由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退出贫困县。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为“伊犁塔兰奇苏丹汗国”地方割据政权所辖。清同治十年(公台愉纹元1871年)沦为沙俄殖民地,划归俄七河省管辖。
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清政府收回伊犁。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新疆建省,锡伯营仍属伊犁将军统辖。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隶属宁远县辖(今伊宁县)。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
1950年6月11日,苏木尔县复称宁西县,并宣告成立宁西县人民政府,隶属伊犁专员公署。全县辖4区、21乡。一区区公所驻海努克,辖4乡:一乡切吉,二乡阿热吾斯塘,三乡上加尕斯台,四乡下加尕斯台;二区区公所驻甩几立索墩布拉格,辖5乡:一乡领克其克拉、墩买里、多兰图等地维吾尔族,二乡领克其克拉、霍吉尔台、加依达克等处散居哈萨克族,三乡领索墩布拉格、铁尔干买里、琼博拉等地维吾尔族,四乡领琼博拉、乌库尔齐、塔什库木尔等处散居蒙古族、哈萨克族,五乡领努拉洪布拉克、乌尔坦;三区区公所驻依拉齐牛录,腊煮辨榜辖8乡:一乡乌珠牛录腿踏酷故,二乡领寨牛录、回民庄.三乡依拉齐牛录,四乡领堆齐牛录、察布查尔托博、斐新托博,五乡孙扎齐牛录,六乡宁古齐牛录,七乡纳达齐牛录,八乡扎库齐牛录;四区区公所驻宁古齐牛录,辖4乡:一乡领查干布拉格、铁尔曼布拉格一带哈萨克族,二乡领宁古齐牛录以东河滩乔勒潘一带哈萨克族,二乡领佛营一带哈萨克族.四乡领吉然布拉克一带哈萨克族。
1951年,坎乡由伊宁县划归宁西县辖。设为五区,区公所驻坎乡,辖6乡:一乡坎乡(包括坎和其格勒克坎),二乡察布查尔麻扎(包括今格热木、察布查尔麻扎),三乡阔吾拉特乡(坎以西今吾日勒克村哈萨克族),四乡亚尔胡斯亚尕奇乡,五乡阔洪奇乡,六乡阿勒班乡(今苏阿苏、阿勒玛勒村哈萨克族)。
1958年取消区乡建制,7区调整合并,成立5个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公社委员会、生产大队、生产队体制。四区和六区合并建立火箭人民公社,驻纳达齐牛录(1962年移驻扎库齐牛录),辖10个大队;三区和七区合并建立金泉人民公社,驻依拉齐牛录,辖5个大队、l个牧场;二区建立团结人民公社,驻索墩布拉格,辖4个大队、1个牧场;一区建立红旗人民公社,驻加尕斯台,辖3个大队;一区的海努克并于五区建立东光人民公社.驻坎,辖6个大队、l个牧场。
1959年团结公社四大队划给伊犁地区奶牛场,五星大队由火箭公社析出成立城镇公社。
1960年7月团结公社一、二大队合并为前进大队。
1962年团结公社多兰图和金泉公社一大队划给农四师六十七团,火箭公社的七一、亮星两个大队及郎喀牧场划给城镇公社,海努克、阔洪奇由东光公社析出成立海努克公社。
1966年海努克公社更名向阳公社。
1967年城镇公社更名东方红公社。
1978年火箭公社更名扎库齐牛录公社。
1981年1月良繁场前哨大队析出成立纳达齐牛录公社,3月五星大队由东方红公社析出成立察布查尔镇。
1984年5月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村基层组织。察布查尔镇辖2个村民委员会;金泉公社更名为爱新色里镇,辖4个村委会;孙扎齐牛录由城镇公社析出为乡,辖4个村民委员会;纳达齐牛录公社更名为纳达齐牛录乡,辖2个村民委员会;火箭公社更名为扎库齐牛录乡,辖5个村民委员会;向阳公社阔洪奇大队析出为阔洪奇乡,辖7个村民委员会;向阳公社更名为海努克乡,辖5个村民委员会;东光公社更名为坎乡,辖10个村民委员会;红旗公社更名为加尕斯台乡,辖5个村民委员会;由团结公社琼博拉更名为琼博拉乡,辖4个村民委员会;县农业局水稻农场改为米粮泉回族民族乡。
1988年县知青园林场改为绰霍尔乡,辖4个村民委员会。爱新里镇的堆齐牛录村与佛营村合并为堆齐牛录乡,辖4个村民委员会。
2013年北部部分军垦带与霍城县西南部的部分军垦区组合为可克达拉市。
2014年10月21日,自治区政府(新政函186号)同意撤销孙扎齐牛录乡,设立孙扎齐牛录镇。调整后,全县辖3个镇、10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
2018年6月,撤销绰霍尔乡、琼博拉乡、加尕斯台乡建制,设立绰霍尔镇、琼博拉镇、加尕斯台镇。目前,全县辖6镇、7乡、2个国营农牧场(安班巴格良种繁育场、种羊场)。
202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调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行政区划,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行政区域内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奶牛场大河灌区划归伊宁市管辖。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地处新疆西天山支脉乌孙山北麓,伊犁河以南,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伊宁市隔河相望,西与哈萨克斯坦国接壤,位于北纬43°17′-43°57′,东经80°31′-81°43′。全县总面积4132平方公里。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地势自南向北形成多级阶梯,东窄西宽,南高北低,自东向西渐趋开阔,自南向北逐渐平坦,形状像一面打开的旗帜。地形分为南部山区、山麓、丘陵、中部倾斜平原、北部河流阶地和河漫滩等五个地貌类型。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属大陆性北温带温和干旱气候,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全年有效光照时数达2846小时,无霜期177天,积温3800℃,年平均降水量222毫米。冬春长,冬季寒冷,夏秋短,夏季炎热,降水较少,年均气温7.9摄氏度。
截至2013年7月,察布查尔县境内拥有省道两条313线、237线,专线公路一条762线,总里程223公里。县农村公路149条,总里程为1154.939公里,(其中县道198.11公里,乡道529.34公里,村道391.879公里,专用道路35.6公里)。农村公路有三级路面138.686公里,占总里程的12%,四级路面404.974公里(其中油路328.624公里,砂砾路76.35公里),占总里程的35%,等外公路611.279公里,占总里程的53%。全县65个行政村,现已通油路的57个,行政村通油率达86%。形成以省道、县乡干线公路为县域公路网主骨架格局。
截至2010年,共有林地面积156万亩,其中山区天然林33.5万亩,河谷林20万亩,平原人工林79.25万亩,森林覆盖率12%。建有以杨树为主的用材林基地3.75万亩,人工林活立木蓄积量55万立方米。
人均生产总值13866元,增长15.4%,以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3193美元,距人均3000美元的全面小康标准差806美元。
2017年10月,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通过国家专项评估检查,由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退出贫困县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3.54万亩(正播面积92.53万亩),比2010年增长7.82%,其中,粮食播种面积71.31万亩,增长2.97%;棉花播种面积17.83万亩,增长53.52%;油料播种面积5.68万亩,增长33.06%;甜菜播种面积0.95万亩,下降55.55%;蔬菜播种面积2.00万亩,下降42.85%。
2011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0.71万亩,比2010年增长64.39%;四旁(零星)植树35万株,增长7%。
畜牧业生产持续发展,绝大部分畜产品产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2011年末,天山马鹿饲养量3490头,比2010年增加88头,增长2.59%,2011年全年鹿茸产量13131公斤,比2010年增加299公斤,增长2.33%。
2011年末,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拥有农业机械化总动力17.03万千瓦,比2010年增加1.91万千瓦,增长12.63%。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897台,比2010年增加305台;小型拖拉机2343台,与2010年持平;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机6317部,小型拖拉机配套农机3542部,分别比2010年增加313台和持平。2011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2975吨,比2010年增长5.54%;2011年末耕地面积92.54万亩,与2011年初持平,其中有效灌溉面积75.04万亩,比2011年初增加0.53万亩;农村用电量1519万千瓦时,比2010年增长26.31%。
2020年1月2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入选全国第四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名单。
截至2011年末,2011年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71亿元,比2010年增长49.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03亿元,增长53.2%。
截至2011年末,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具有四级以上资质等级建筑企业2家,当年完成建筑施工产值2亿元,与2010年持平;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7235平方米,比2010年下降25.6%,全员劳动生产率21.6万元/人,比2010年下降6.9%。
截至2011年末,2011年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8.28万人,比2010年增长16%,客运周转量132.5万人/公里,比2010年增长60%;完成公路货运量0.32万吨,比2010年增长9%,公路货运周转量190.51万吨/公里,比2010年增长51%。
截至2011年末,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共有各类旅游企业(包括景区、景点)139家,比上年末增加80家。其中:国家AAAA级景区1家、国家AAA级景区2家;旅游饭店(宾馆)5家(三星级2家、二星级3家);农家乐105家,其中星级农家乐8家,五星级1家、四星级2家、三星级4家、二星级1家;旅游开发服务公司1家;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2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家。全年接待游客53.39万人次,增长28%,实现旅游收入5679.5万元,增长40%。
截至2011年末,2011年全年各保险公司共完成保费收入5808万元,比2010年增长15.42%,其中:财险收入3275万元,增长24.1%,寿险收入2533万元,增长5.85%;发生各种赔付支出2162万元,比2010年增长58.3%,其中财险支出1613万元,寿险支出549万元。
2011年,全县普通高中招生1231人,在校生3041人,毕业生887人;普通初中招生2060人,在校生6475人,毕业生2639人;普通小学招生2421人,在校生13508人,毕业生2296人;幼儿园招生4367人,在园幼儿5721人。全县“两基”人口覆盖率100%。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7%。
截至2011年末,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60270册,档案馆1个,开放档案7583卷,61906件;广播电台(站)1座,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0座,广播人口覆盖率75%;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和转播台9座,电视人口覆盖率60%。
截至2011年末,全县拥有卫生机构86个,与2010年同期相比下降12.2%;卫生机构床位数644张,与2010年同期相比增长56.3%;卫生技术人员532人,与2010年同期相比增加2.7%;非营利性机构507人,同比2010年增长5.6%,营利性机构25人,同比2010年下降34.2%。
锡伯族刺绣
贝伦舞
“贝伦”是锡伯语,意思就是“舞蹈”,它是起源于古代锡伯族人艰苦渔猎生活中模仿生活、生产姿势的一种古老舞蹈。贝伦”舞蹈有广泛的群众性,在锡伯族人婚姻嫁娶、朋友聚会等各种联欢场所都极受欢迎。2009年被纳入第二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习俗
习俗,锡伯族过去在饮食上有许多必须遵守的规矩,比如经常食用的发面饼,上桌时分天、地面,天面必须朝上,地面朝下,切成四瓣摆在桌沿一边。吃饭时不得坐门坎或站立行走,禁止用筷子敲打饭桌、饭碗,或把筷子横在碗上。全家进餐按长幼就座,以西为上,过去父子、翁媳不得同桌。
婚俗
婚俗,锡伯族男女青年结婚时,新郎、新娘必须向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敬酒,以表示对客人的答谢。远亲近邻都可割一些肉拿回家中食用,主人不记账,也不收钱。
食俗
习惯制作各种腌菜。每年秋末,家家都用韭菜、青椒、芹菜、包心菜、胡萝卜等切成细丝腌制咸菜,当地称之为“哈特混素吉”,有时可供全年食用。锡伯族还喜欢在夏季制作面酱以调味。
典型食品,锡伯族爱吃韭菜合子、南瓜包子等食品,还有:发面饼。锡伯族常吃的主食;炖鱼等。
节庆
节庆,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每年农历除夕前,家家都要杀猪宰羊,赶做各种年菜、年饼、油炸果子。除夕晚,全家一起动手包饺子,正月初一五更饺子下锅;初二要吃长寿面。做长寿面时先做好肉汤,然后将面另锅煮熟,捞出过水,食用时加肉汤,象征着送旧迎新。
新疆的锡伯族把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定为西迁节,锡伯语称“杜因拜专扎坤”。过西迁节时,家家吃鱼,户户蒸肉,届时还要三五成群到野外踏青摆野餐。过去各家各户都要制作面酱(米顺),盛入瓦缸中,作菜肴的调味品。
2020年7月,入选2020中国交通安全百佳县市。
察布查尔县锡伯民俗风情园
清水湖生态旅游度假村
国家AAA级景区。位于察布查尔县城北部9公里,伊犁河边。距伊宁市约22公里。是集伊犁河风光和河谷林游览、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型生态旅游度假区。
琼博拉森林公园
自治区级森林公园。琼博拉森林公园位于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琼博拉乡境内。主要游览项目有琼博拉古墓群、琼博拉沟瀑布、石门景区、白石峰景区、滑雪区、野生动植物园、游乐区、观景区、科学考察区、疗养度假服务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