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寺,前身法水院,位于玉河镇上方寺村7组,所重建三进院落,呈中轴线分布,坐西南向东北,1995年公布为游仙区文物保护单位。同治《直隶绵州志》载:“上方寺,治东一百里,古刹也,山下隔溪即古盐泉县废址,明末毁于兵燹。乾隆十二年,僧通善重修,相传为苏状元苏易简读书处。”
寺存古碑十余通,有钱法碑,南宋嘉定六年僧良甫崇仁灵塔,明崇祯二年的《新敕建金刚记》,清乾隆年间的苏里桥碑,乾隆二十年《复建碑记》,四十二年“为严禁啯匪盗贼”碑,四十三年梓潼杨家寺案碑,光绪九年十二月碑刻,光绪二十七年《宋故诰授正一品夫人苏母薛太君之墓》,清光绪封山育林碑等。
玉河场镇往西南方向行驶约3公里后进入上方寺村,在一片绿意盎然的田野间,就是盐泉县城所在地。根据史书记载,盐泉县旧址占地面积300亩,约照验邀阿20万平方米,县城依山而建,分布在上方寺村6组、7组、12组。根据这
在上方寺村大堂湾俗称后头湾,是一片长势喜人的稻田,如果没有人提示,外地人根本就不会知道,这里就
赏乡土味十足的民俗文化、吃热闹非凡的千人刨汤宴、寻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游仙区玉河镇首届传统村落文化节暨万利生态刨汤节,在玉河镇上方寺村热闹开启,来自十里八乡的村民欢聚一堂,通过赏民俗、寻古迹、吃刨汤宴等方式,传承传统文化,记住浓浓乡愁。
在今绵阳市游仙区玉河镇上方村6、7、12组境内,旧名青溪岗、杨匣户(杨夏户),距绵阳市约60千米,遗址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300亩),今已全部成为农田。据《元和郡县志》记载:“阳下井,在盐泉县西一里”“盐泉县,在魏城县东南45里,本汉涪县地,西魏废帝元年(552年)割涪县地置魏城县,唐武德三年(620年)分魏城地置盐泉县,宋因之,元省入州。盐泉县以产盐置县,又因盐业生产衰落在元代被撤销,前后凡700余年。明末、清初,盐泉县旧地因兵燹成为废墟。废县遗址今存“大堂湾”、“歇马场”、“烧坪坝”、狮子坪”、“苏里桥”等地名。大堂湾为废县县衙所在地;歇马场为县衙前广场;烧坪坝系一片黑质土,据传说为堆积烧盐柴灰处,地内出产的葫豆颗粒特大,曾列为向皇帝进贡物品;狮子坪因其地原有一对2米余高的大石狮而得名;苏里桥系一石平桥,长约5米,宽2米余,因盐泉为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状元苏易简故里而得名。
今游仙区玉河镇上方寺一带在历史上曾经两次建县设治。第一次是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六月尉迟迥进占潼州(西魏时于涪县设立潼州)后,析涪县之北部设立的魏城县,县的治地在今玉河上方寺山下。第二次是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又划出魏城县的一部分设置的盐泉县。因公元614年魏城县县城已从玉河上方寺山下迁到了今魏城镇,所以盐泉县的治地就在原魏城县县城——玉河上方寺山下。魏城县治理今玉河一带67年时间,盐泉县治理今玉河一带663年。从公元553年设置魏城县,公元620年设置盐泉县,到公元1283年撤销魏城、盐泉两县并入绵州止。这730年时间,玉河上方寺有725年时间为县城所在地。因此,玉河镇有着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文化。
建置时间和治地
据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剑南道丁》东川节度使绵州盐泉县条载:“武德三年分魏城县置盐泉县。”《旧唐书·地理志》绵州盐泉县条载:“盐泉,武德三年分魏城置也。”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剑南东道二》绵州盐泉县条载;“盐泉县<东指绵州之东——引者>八十五里,依旧五乡):汉、涪县地。后魏于此置魏城县。唐武德二年(应为三年——引者)分魏城县置盐泉县,以地有盐井,民得采漉,为四方贾售之地。《蜀都赋》云:‘家有盐泉之井’,取此为名。”《新唐书·地理志》绵州巴西郡盐泉县条载:“盐泉:中。武德三年析魏城县置。有盐。”清·同治版《直隶绵州志·疆域志》唐条载;“参《旧志》:高祖武德元年,改金山郡曰绵州。三年,置盐泉于魏城县之旧地。”从上述古文献记载证明:①盐泉县设置于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②盐泉县得名于西晋左思《蜀都赋》“家有盐泉之井”句,此地产盐,原名盐泉井;③盐泉县治地在盐泉井,系魏城县未将治地迁离前的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