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产生于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教进行宗教礼仪的场所是伊斯兰寺院,因为它主要的功能是供教徒聚会作礼拜,所以也称礼拜寺。在一座礼拜寺中最重要的建筑就是教徒集体作礼拜的礼拜堂,要求面积较大。礼拜堂采用了阿拉伯地区建筑常用的拱顶形式,在墙上也用发券的门和窗。这种拱顶、券门窗成为伊斯兰寺惯用的一种带有标志性的形式。宣礼塔是礼拜寺内另一种重要的建筑,是一座高耸的小楼,供登高召唤教徒前来作礼拜之用,宣礼塔又称“邦克楼”。根据礼拜前必须进行小净、大净的教规,在一般礼拜寺内都设有清洁和沐浴的设备和场所。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是在唐朝永徽二年(651)。随着中国与阿拉伯的交往,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城市(广州、泉州、杭州、扬州)、新疆、西北的甘肃、宁夏、青海、陕西以及内地都陆续兴建了礼拜寺。据传,元延祐二年(1315),咸阳王奉敕重修陕西长安寺,奏请皇帝赐名“清真”,以表示称颂清净无污染的真主,从此,清真寺成了伊斯兰教礼拜骗趋耻寺在中国的通称。
早期清真寺主要集中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城市。今保留下来的不多,广州的怀圣寺和泉州的清净寺。
新疆地区的清真寺总体布局上运用非对称形的自由布局,在阀雄蜜建筑形象上普遍采用拱形的门、窗,圆拱形的屋顶。
穆罕默德初到麦地那时,为了团结和争取城内的犹太教徒,亦朝达局向犹太教的圣地耶路撒冷做礼拜。伊斯兰历二年(公元623年),穆罕默德将礼拜朝向由面向北方的耶路撒冷,改为面向南方的麦加天房。同年,穆罕默德还制定了举行节日礼拜的制度。每逢开斋节(伊历十月初)、宰牲节(伊历十二月十日),穆斯林齐集礼拜寺聚礼,然后互相祝贺节日快乐。